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机关党建 >> 正文

“深读红色经典·争一流作表率”2025年寒假读书征文| 获奖作品选登(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02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机关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机关党委组织开展“深读红色经典·争一流作表率”2025年寒假读书征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评出获奖征文70篇(其中处级干部30篇,普通党员40篇)。现开设专栏选登部分获奖征文予以展示,希望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认真研学,相互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着力营造团结奋进、担当作为、务实创新的机关文化氛围,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提供坚实保障。


传承文明,砥砺前行——读《这里是中国3》有感

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党支部 李静


在“深读红色经典・争一流作表率”2025年度寒假读书活动中,我翻开了《这里是中国3》。这本书聚焦于中华文明史诗,从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文明现场出发,带领读者深入探寻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与辉煌成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长卷。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对工作和人生的启示。

一、探寻文明起源,感悟历史底蕴

从万年前农业起源开始,中华文明便踏上了独特的发展之路。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如水般坚韧,如玉般精致,他们创造的文明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3800年前的二里头,那恢宏的“青铜王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初步繁荣,升起了文明的皓月一轮。这些古老的文明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源。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中医药领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华佗的麻沸散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史。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过程中,也要像探寻华夏文明起源一样,深入挖掘中医药的历史内涵,汲取其中的精华,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领略文明生长,汲取奋进力量

中华文明的生长,是城池亮起灯火的过程。从最初没有统一规范的城,到周天子的营国制度,再到秦汉隋唐的盛世之城,宋元明清的千城崛起,中华文明以“城”的形式得以承载和绵延。这其中,每一座城池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就像我们的中医药高校,也是一座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城池”。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中医药学子和学者,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我们在高校行政工作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为师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让这座“城池”更加坚固和繁荣。同时,我们也要像中华文明的发展一样,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中医药教育和科研的创新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感受文明互动,促进交流合作

从长城见证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到莫高窟展现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再到京杭大运河实现的南北文明沟通和商业交流,以及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所开启的中外文明互动,中华文明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壮大。

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要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让中医药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的医学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理念,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高校行政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四、传承文明创造,坚守初心使命

中华民族走过万年,创造了数不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统民居、梯田、古塔、兵马俑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璀璨遗产。这些创造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作为中医药高校的行政工作者,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为中医药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师生们积极创新,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要培养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这里是中国3》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是一本地理科普书,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书中所展现的中华文明精神为指引,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当高校纪检监察新使命

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党支部 李岩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深刻感受到这一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实践伟力。作为一名高校纪检监察干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学习,我对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强化政治监督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作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政治监督摆在首位,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党组织工作要求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违反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问题。通过政治监督,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能力,确保党的文化领导权在高校得到全面落实。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师生利益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校的主体是师生,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维护师生的利益。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聚焦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监督。通过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坚持“两个结合”,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廉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廉洁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两个结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养分,同时结合高校实际,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廉洁文化讲座、开展廉洁文化主题活动、建设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形式,加强对师生的廉洁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廉洁文化,扩大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通过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使廉洁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四、坚持守正创新,提升监督执纪能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机制,提升监督执纪能力。

在监督方式上,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督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例如,在执纪问责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到宽严相济、不枉不纵;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深刻领会,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作为,为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理密码中的文明基因——《这里是中国3》的文明启示与精神觉醒

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党支部 窦立雯


一、地理视角下的文明溯源

翻开《这里是中国3》,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本书以青藏高原为起点,将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称为“中国诞生的原点”。这场地质运动不仅塑造了中国三级阶梯的地貌格局,更在冰川、河流与高原的相互作用中,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雏形。作者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地理环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载体,更是文明基因的书写者。正如书中所述,“青藏高原是中国的‘超级水塔’与‘生命之舟’”,它通过调节气候、滋养水系,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基础,也奠定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底色。

二、文明基因的传承与裂变

从第一阶梯的荒野到第三阶梯的繁华,《这里是中国3》以地理阶梯为轴线,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在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与河西走廊,书籍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长安的盛唐气象、敦煌的壁画艺术、新疆的多元民族融合,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书中以甘肃为例,将其称为“最多元的省份”,正是地理过渡带的特性催生了文化的碰撞与新生。

然而,文明的传承绝非简单的线性延续。书中通过“楼兰古国的消亡”与“罗布泊的复活”等案例,揭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博弈:干旱与绿洲的此消彼长,既是地理环境的变迁史,也是人类适应与创造的奋斗史。这种“地理决定论”与“人文能动性”的交织,恰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既敬畏自然规律,又以智慧突破局限。

三、从山河重塑到民族自信

《这里是中国3》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视角从历史纵深拉回现代。书中以“百年重塑山河”为主题,用大量图文展现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超级工程林立的巨变:青藏铁路穿越冻土、南水北调贯通南北、港珠澳大桥联通湾区。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正如作者所言:“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创造了中国”,这种“再造山河”的魄力,正是中华民族从地理被动适应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的标志。

书中特别强调“城市名片”的文化意义:重庆的立体交通、青岛的红瓦绿树、江南的水乡韵味,既是地理特征的延续,也是现代文明对传统的创新性转化。这种“新旧共生”的智慧,呼应了书中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传统若只有继承而无创新,便是不流之水”。

四、信仰、血性与文明觉醒

《这里是中国3》的最终落点,在于揭示地理与文明背后的精神力量。书中以“雪山上的党证”“澄怀园中的家训”等细节,刻画了中华民族的信仰与血性。无论是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坚守,还是普通劳动者在超级工程中的奉献,都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尤为深刻的是,作者将中华文明的延续归因于“集体记忆的韧性”: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红旗渠的精神,中国人始终以“人定胜天”的信念对抗自然挑战,又以“天人和谐”的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看似矛盾却高度统一的价值观,正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核心特质。

五、文明启示与高校使命

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员,阅读此书更添一层深意。中医药文化强调“道法自然”,与书中“地理-文明”的互动逻辑不谋而合。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到现代生态医学,我们始终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里是中国3》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精神的觉醒。它提醒我们: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镇,应像青藏高原塑造中国水系一样,成为文明基因的“源头活水”——既要扎根传统医学的沃土,又要以科技创新回应时代需求;既要培养“知地理”的专业人才,更要塑造“明大道”的文化自觉。

正如书末所言:“中国之美,在于山河,更在于山河之上生生不息的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当以地理的敬畏、历史的自觉与创新的勇气,共同书写中华文明的下一个千年篇章,为学校坚定不移的迈向“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添砖加瓦!


文韵药香:织就健康中国的文化经纬

科研处党支部 王宁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12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完成并正式出版发行,《纲要》共14章,85条,6.8万字,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更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两者相结合,将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实践动力。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独特知识体系,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智慧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应当更加自信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让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在《纲要》中,文化自信被置于突出位置,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养生智慧,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所在,坚定对其传承和发展的信心,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和认同。

其次,中医药文化的创新需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医药领域,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现代医学和其他国家传统医学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中医药诊疗技术和服务模式。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中医药文化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独特价值

健康中国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体现,旨在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文化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特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独特作用。中医药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健康中国战略中,中医药的这一独特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在慢性病预防、亚健康状态调理等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健康服务。

二是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治疗模式。在急危重症救治、慢性病管理等方面,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的诊疗优势,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中医药还能有效缓解现代医学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是中医药在健康养生中的引领作用。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形神兼养等理念。这些理念与现代健康养生观念高度契合,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科学、健康的养生指导。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践行中医生活化理念,势必能够形成全民健康养生的良好风尚。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与显著特征,《纲要》系统阐述的“十二个方面”的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文化领域所做的原创性贡献与结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需要我们在多个层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建设。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扎根中国历史,汲取中华文化养分。着力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推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升级。中国共产党人应成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价值示范者与引领者。中医行业的党员干部更应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布局,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在疑难重症、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诊疗能力。同时,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服务模式。

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合作。新时代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舞台上,我们要进一步把“外宣”与“内宣”,“自叙”与“他叙”,“自塑”与“他塑”,“自为”与“他为”的国际传播工作辩证统一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要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项目,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推广,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国际论坛等活动,讲好中医故事,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通过加强中医药产业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推动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中医药产业与现代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同时,加强中医药市场监管和质量体系建设,保障中医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实践。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更加务实的实践行动,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升级、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共同筑牢健康中国的文化基石。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main .kuaiXun .kuaiXun-con span{ width:100%; display:contents;} .main .kuaiXun .kuaiXun-con p{padding-bottom:0px;} #vsb_content_4 IMG{ border-bottom: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right: 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