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机关党建 >> 正文

“深读红色经典·争一流作表率”2025年寒假读书征文| 获奖作品选登(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01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机关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机关党委组织开展“深读红色经典·争一流作表率”2025年寒假读书征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评出获奖征文70篇(其中处级干部30篇,普通党员40篇)。即日起,特开设专栏选登部分获奖征文予以展示,希望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认真研学,相互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着力营造团结奋进、担当作为、务实创新的机关文化氛围,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提供坚实保障。


山河依旧,文明如炬 ——读《这里是中国3》的文化自信之思

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党支部  安然


一、根脉:文明之光穿透千年

翻开《这里是中国3》,仿佛推开一扇时空之门。良渚古城的玉琮在晨曦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瞳孔里倒映着三千年前的星空,大运河的波涛裹挟着隋唐的漕运号子奔涌至今……书中421幅震撼影像与75幅科学制图,将中华文明的根系清晰地铺展在我眼前。

在“文明起源”篇章中,良渚人以水为脉、以玉为魂的智慧令人惊叹。他们用11条水坝筑起防洪体系,用神徽纹饰传递信仰,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图腾构建精神秩序。这让我想到齐鲁大地的龙山文化——黑陶蛋壳杯的薄如蝉翼,印证着黄河下游先民“技近乎道”的匠心;大汶口遗址的符号刻痕,则是汉字雏形的萌芽。正如书中所言:“文明的标准不应被西方三要素束缚,良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东方文明的宣言。”

这种对文明定义的突破,恰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无需迎合他者的尺度,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实践早已自成体系。

站在二里头遗址的复原图前,3800年前的“青铜王都”气象恢弘。那些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牌饰,与曲阜孔庙大成殿上的藻井雕花遥相呼应。一个是夏王朝的礼器,一个是儒家文化的象征,二者相隔千年却血脉相连。书中提到:“中华文明不是皓月孤悬,而是群星璀璨后的月华普照。”

这让我想起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他整理《诗》《书》,修订《礼》《乐》,将散落的文明火种熔铸成“仁者爱人”的伦理体系。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脉,正因为它在齐鲁大地的沃土中,既承接了先民的智慧,又开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格局。

二、交融:多元共生铸就韧性

长城垛口的风,吹过农耕与游牧的边界;敦煌壁画的飞天,舞动着中原与西域的丝弦。书中“文明互动”章节里,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动脉”,让我凝视良久。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贯通南北,这条水路不仅输送粮盐,更让江南的稻米与北方的粟稷在船舱里对话,让齐鲁的儒学与岭南的商贸在码头上交融。

这让我联想到中医药文化的“和合之道”。《黄帝内经》讲“天人相应”,张仲景创“六经辨证”,李时珍以《本草纲目》统摄万物药性——中医药从不孤立看待病症,而是将人体视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正如书中对梯田的诠释:“哈尼人用3000级台阶驯服群山,让稻作、森林、村寨构成循环生态系统。”

这种整体观与系统性,正是中华文明面对挑战时的智慧:长城挡不住胡马,却能催生茶马互市;佛教源自印度,却在龙门石窟中与道教飞天共舞。文明的韧性,在于它像中医药的复方配伍,总能在碰撞中化冲突为共生。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在今日淄博烧烤火爆全国的景象中依然清晰可辨:小饼、烤炉加蘸料,朴素的形式里包裹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待客之道,这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现代表达。

三、新生: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书中“圆明园”章节最令我动容。残存的西洋楼石柱与九州清晏殿的基址,构成一组震撼的蒙太奇:前者是“天朝上国”迷梦破碎的伤痕,后者却埋藏着《四库全书》的文脉灰烬。但作者笔锋一转:“毁灭不是终点,南渡的文人将典籍薪火相传,今天的考古学家用数字技术复原盛景。”

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连花清瘟胶囊中凝聚的《伤寒杂病论》古方智慧——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发现青蒿素,王永炎院士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趋势。中医药文化在守正中创新,恰如书中对梯田的礼赞:“祖先用血汗雕刻群山,我们用水库与生态农业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曾在带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过程中见证文化的力量。当我们下乡,为村民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乡村地头用艾灸治疗村民的寒湿痹症,为村民们贴上冬病夏治“三伏贴”——这些实践与《这里是中国3》的启示不谋而合:文化自信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态的传承。就像书中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们,“用数字化让飞天永驻云端,用修复技艺使佛陀重展笑颜”。

四、结语:以文明之火照亮复兴之路

合上书本,遥望济南南部的连绵山脉。这座被司马迁誉为“直通帝座”的天阶,见证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也聆听着今日高铁穿越隧道的轰鸣。《这里是中国3》让我深刻领悟: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明生命力的确信。从良渚玉琮到量子卫星,从大运河到“一带一路”,从《黄帝内经》到基因编辑——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

作为中共党员,我们更应做文明火种的传递者。在齐鲁大地上,我们要让孔孟之道的“仁义”融入基层治理,让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护航全民健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智慧续写泰山挑山工的传奇。因为《这里是中国3》早已给出答案:“我们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定义了我们。唯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让五千年的星河永远闪耀。”

此刻,我望向案头的党徽,金色镰锤与书中的青铜何尊“中国”二字叠印在一起。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文化自信,从不是飘渺的口号,而是每个共产党员脚下坚实的土地,是民族复兴路上永不熄灭的火炬。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向质向新,筑牢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基

教务处党支部  尹永田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机关党委组织的2025年度寒假读书征文活动中,我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和《这里是中国3》,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更加坚定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服务学校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高校教务工作者,我深感必须立足岗位实际,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夯实中医药教育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传承创新发展始终与中华文化血脉紧密相连。近年来,我校也高度重视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德医风故事融入专业课程;学校开展的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等活动,也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医药魅力。通过读书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中医药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指出:中医药学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深刻认识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需要。强调要“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元素,确立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原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 2020年 11月全省中医药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聚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工程,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牢固树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二、对标党的二十大部署,构建高水平中医药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描绘的“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蓝图面前,我们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任。通过研读《这里是中国3》中关于科技创新的精彩篇章,我深受启发: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医学教育的冲击,我们必须主动求变。建设“智能+中医”教学实验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立“老带新、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探索“模块化课程+微证书”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路径,都是我们可以借鉴与探索的改革方式。

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要汲取宝贵历史经验,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山东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长期以来,我校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相继开办了中药凤梧班、针药结合仓公班、中医骨伤华佗班,开创了中医药拔尖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途径;2023年成立了以培养齐鲁地区乃至全国中医药领军人才为目标的示范高地——王琦书院齐鲁分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业界大师、名家达成共识,即尽早植入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中医药思维,强化中医药实践,遵循“早、长、全”—“早植入、长学制、全周期”的培养思路,探索“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的新型育人体系。下一步,将依托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统筹教改实验班纳入扁鹊书院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体现跨学科交叉、学科群内交叉,扩大选修课程总量,深化医、教、研、产融合,加强与高水平医院、研究院所、企业合作,集合优质资源、联合培养学生,开展暑期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营。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人才的质量,还包括人才的专业结构、人才的素养结构、人才的融合程度等诸多方面。我校党代会部署了聚力学生培养攀登行动,此项行动直指人才培养的路径,包括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内涵建设、课程结构、实践方式等各个方面。在专业结构优化方面,将坚持“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原则,实施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对部分社会需求少、特色不突出、建设成效不明显的专业,核减招生计划、或者停止招生;在内涵建设方面,将以国家级一流专业为引领,加大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新上专业建设力度,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将深化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设置博雅课程群、学科交叉课程群、整合课程群等;在实践方式方面,将持续加大产教融合,依托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组建产教联合人才培养共同体。

三、践行初心使命,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始终坚持“抓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党员围绕“如何将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教学管理中”开展专题研讨,聚焦“服务师生办实事”。工作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建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教学一线,把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尺。首先,向新而攀。我们要勇担重任、争创佳绩、不负重托,抓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发挥各学院、各专业的特色优势,紧密对接健康中国发展需求与医养健康产业变革,高标准建设专业特色学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与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新品牌。

其次,向新求变。坚持“以本为本”,筑牢本科教育核心地位。逐步完善专业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加大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高质量AI课程资源。最后,向新育才,加强学生学业管理,推动课堂教学质量革命,严把质量关、考核关、毕业关。深化医、教、研、产融合,推进师资共享、课程共建、基地共用,探索企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对接、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

读书明理,实干笃行。新的一年,我将以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为契机,持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带领教务处党支部全体同志继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担当,奋力书写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文明史诗中感悟红色血脉与时代担当 ——读《这里是中国3》有感

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党支部 栾斐斐


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党员干部,我始终认为,读懂中国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从历史与文明的高度去理解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在机关党委组织的“深读红色经典·争一流作表率”读书活动中,我选择了《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作为研读对象。这部由星球研究所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联合出品的科普巨作,以恢弘的视角、震撼的视觉呈现和深情的文字,带领我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之旅,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厚重、红色血脉的传承以及新时代党员的使命担当。

一、从山河到文明:中华血脉的史诗书写

(一)地质变迁中的文明根基《这里是中国3》开篇即抛出一个宏大命题——“中国从哪里来?”答案指向青藏高原。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不仅塑造了“世界屋脊”,更通过“超级水塔”和“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地理格局与气候系统,为黄河、长江等母亲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书中以科学视角揭示,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让中国拥有了从荒漠到江南的多样性生态,进而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态——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的辉煌,印证了“地理决定文明”的深刻逻辑。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我联想到中医药文化同样根植于这片土地。《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观察,与书中“地理塑造文明”的理念不谋而合。青藏高原不仅是地理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精神的原点。

(二)文化基因中的红色传承

书中对“信仰、信念、血性与力量”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红色基因的历史延续。从长征途中“雪山上的党证”到抗战时期“善始善终”的革命誓言,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坚韧从未断绝。书中以“开拓者传奇”福建为例,讲述了先民跨越险阻、开辟家园的故事,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动写照。

在阅读中,我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无论是古代治水的大禹,还是近代革命的先驱,他们身上都流淌着“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

二、从传承到创新:文化自信的当代诠释

(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这里是中国3》不仅是一部地理科普书,更是一部文化自信的教科书。书中通过421幅摄影作品和75幅可视化制图,展现了长城、大运河、民居、梯田等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例如,福建土楼的设计兼顾防御与聚族而居的功能,体现了古人对“家国同构”的智慧;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则是传统商贸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创新表达。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对话。从《本草纲目》到青蒿素的发现,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证明:唯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二)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叙事

书中提到,京剧、太极拳等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不仅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这让我联想到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近年来,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抗疫中“三药三方”的全球应用,正是中国文化从“自证”到“他信”的跨越。

作为党员,我们更需以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这里是中国3》用“金色印刷与裸脊锁线装帧”赋予书籍艺术价值,启示我们:文化传播需要兼具内容深度与形式美感。

三、从历史到实践:党员使命的知行合一

(一)以史为鉴,筑牢初心

书中对西安、南京等古都的解读,揭示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安城的兴衰告诉我们:唯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作为信访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群众的诉求就是时代的呼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立足岗位,争当表率

《这里是中国3》中“开拓者传奇”福建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那些跨越山海的先民,与今日扎根基层的党员何其相似!在中医药领域,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开拓精神:既要传承“望闻问切”的传统技艺,也要探索“AI辅助诊断”的科技前沿;既要守护古籍经典,也要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以“善作善成、善始善终”自勉。通过优化信访流程、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我们努力将“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这正是对书中“文明创新”理念的实践回应。

合上《这里是中国3》,那句“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久久回荡。作为党员,我们既是文明血脉的继承者,更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在中医药事业中,我们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将“治未病”的智慧融入健康中国战略,让千年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让我明白:读懂中国,不仅要看山河壮丽,更要见精神璀璨;争一流作表率,不仅需立足本职,更需心怀家国。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让文明传承的薪火,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她的美,让人惊叹——《这里是中国3》读后感

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党支部 郭立伟


假期里一个午后,阳光洒在桌面上。我翻开《这里是中国3》,其中的莫高窟洞窟全景图很长,全部拉开,占了半边书桌。

刚满7岁的儿子凑过来,问我:“妈妈,这是什么?”

我脱口而出:“这里是中国。”

儿子把小手放在画卷上,稚嫩而坚定地说:“中国好美啊!”

“是啊,中国好美啊,她的美,让人惊叹!”

1

如果说《这里是中国》是从自然之美的角度,讲述中国的地大物博;《这里是中国2》从建设之美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迅猛发展,那么,《这里是中国3》是 以发展文明为主线,浩浩汤汤五千年徐徐展开,呈现华夏文明之美。

这种美,有一种极强的穿透力,那就是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000多年前,良渚人用水坝连接山体,水上都城无与伦比,抵御水患、灌溉农田,“基建狂魔”的基因在这里寻到渊源;

4000年前,三星堆人为破解洪水危机渴望与神明对话,创造了另一个“宇宙”;

3000多年前,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万里长城拔地而起,宛如巨龙蜿蜒,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建立了全世界存在最久、迄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这是不是对三星堆人的深情告慰?

古蜀文明迎来了新的辉煌,神界终究是虚幻,天府之国,乃人力所为。

1000多年前,吐鲁番炎热干燥,为了缓解干旱,当地人在地下挖出了几千公里的坎儿井,把天山雪水引入农田,沙漠变成绿洲。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开天辟地,从不接受神的恩赐。

2

我们的祖先很早已经在与自然抗争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从来不屈于命运。

遇上水患,西方神话选择诺亚方舟逃跑,我们选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没有火种,西方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偷取火种,我们是燧人氏锲而不舍钻木取火。

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虽因气候突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农田、土地盐碱化而家园被毁,国家和文明被瓦解,但是四散而走的良渚人将技术与文化带到了其他族群。

良渚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当华夏大地的先民们点燃文明的火炬时,一段段传奇便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后面慢慢就有了,二里头、三星堆、古城、长安、徽州、南京、丽江、长城、京杭大运河、莫高窟、泉州、南海I号、民居、梯田、古塔、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

3

城池崛起,灯火长明,照耀着千年的历史长河;长城蜿蜒,运河奔流,串联起海内外的交流与繁华;民居古朴,梯田如画,昭示着百姓的殷实与富足;古塔巍峨,兵马俑列阵,凝聚着皇家的辉煌与梦想……

穿越时空的隧道,这本书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美丽。翻开一页,就是千百年;翻开一页,就是智慧的流淌……这些都是我们的文明。

我们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我们这个文明未曾中断!

因为中国先民的创造——中国成了中国!我们成了我们!”

“两千年战与和,四万里家与国。长城拒绝被征服,却没有拒绝交流。”

——这是长城的态度,也是中国的态度。

中华文明自强不已,生生不息。

她的美,让人惊叹!

 

.main .kuaiXun .kuaiXun-con span{ width:100%; display:contents;} .main .kuaiXun .kuaiXun-con p{padding-bottom:0px;} #vsb_content_4 IMG{ border-bottom: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right: 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