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机关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机关党委组织开展“深读红色经典·争一流作表率”2025年寒假读书征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评出获奖征文70篇(其中处级干部30篇,普通党员40篇)。现开设专栏选登部分获奖征文予以展示,希望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认真研学,相互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着力营造团结奋进、担当作为、务实创新的机关文化氛围,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提供坚实保障。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发展规划处党支部 武兆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开篇,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结尾,包含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12个主要方面,呈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图景,全面阐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情感认同与自觉践行,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积极投身文化强国建设。
二、深入把握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律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文化建设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文化领域的有力彰显,也是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凝练,把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在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征程上,要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不断开辟文化建设新路径、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
三、传承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积极发挥学校中医药高等教育优势,在传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上走在前、挑大梁。
(一)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华精髓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其强调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证论治”“阴阳平衡”“调合致中”等思想观念,既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精髓,也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我们要不断强化中医药经典文献的整理、诠释与应用研究,强化建设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项目,统筹推进技术培训、规范制定和质量控制、古籍整理、病种古籍文献挖掘等工作,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
(二)全面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起到了加速作用。我们要广泛利用互联网、数字语音、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融生命科学、健康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体验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要加强中医药题材文艺创作,加大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方法,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
(三)统筹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形式,充分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把中医药的科普与健康文化知识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拓宽健康教育渠道,提升中小学生健康素。我们要把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制定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门教材,运用中医药文化德育元素,积极向中小学生宣传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天人合一、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等中医药核心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里是中国3》读后感:以文明传承之光照亮财务管理之路
财务处党支部 何桂菊
翻开《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这部由星球研究所编纂的国民地理书,以地理为经、历史为纬,将中华文明的恢弘画卷徐徐展开。书中对良渚古城、三星堆、长城、大运河等文明现场的深度解读,不仅让我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厚重与璀璨,更引发了我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刻思考。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财务处的一员,如何从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汲取智慧,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推动财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力量?以下结合书中核心思想与财务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一、传承与创新:文明基因下的财务使命
《这里是中国3》强调,华夏文明的伟大在于“承上启下”——既保护传统基因,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书中提到,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智慧,而大运河的开凿则体现了对资源调配的系统性规划。这让我联想到高校财务管理的双重使命:既要恪守制度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创新。
在财务工作中,“传承”体现为对法规制度的严格遵守。例如,我们依据《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规范流程,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合规透明。而“创新”则表现为服务模式的升级。近年来,我们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上线“会计档案影像化系统”和“自助投递机”,简化报销流程,提高效率。正如书中所言:“传统如不流之水,创新如无根之木”,唯有在传承中突破,才能让财务管理焕发活力。
二、系统思维:从地理格局到财务治理的全局视野
书中以地理阶梯划分中国文明,青藏高原的“超级水塔”功能、横断山脉的生物多样性,无不彰显自然系统对人类文明的塑造。这启发我:财务管理同样需要系统思维。
高校财务并非孤立模块,而是与教学、科研、后勤等环节紧密相连。例如,我校通过“全面预算系统”统筹资源配置,优先保障中医药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支持学校“双一流”发展目标。这种全局视角,正如《这里是中国3》中长城与大运河的协同作用——既是防御屏障,又是经济动脉。我们亦需跳出“账房先生”的局限,以战略眼光优化资金分配,助力学校整体发展。
三、精细管理:文明遗产保护与财务风险防控的共通逻辑
书中对敦煌壁画数字化复原、西湖生态治理的案例,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细化策略。反观财务工作,风险防控的实质是对“资金遗产”的守护。
我校通过“内部控制提升工程”,建立风险排查机制,重点监控科研经费、基建项目等高风险领域。例如,针对横向课题资金管理,我们制定《社会服务收入管理办法》,明确权责边界,防范廉政风险。这种精细化管理,恰如书中所言:“每一寸土地都镌刻时间痕迹,每一分资金都承载发展使命。”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笔收支,才能筑牢财务安全的“长城”。
四、服务育人:从文明温度到财务的人文关怀
《这里是中国3》不仅赞美山河壮丽,更关注人文精神。书中提到,重庆的火锅与轻轨背后是“山城”人民的坚韧与智慧。这让我反思:财务工作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服务的艺术。
我们推出“送政策到学院”活动,主动为师生解读科研经费政策;编制《学生缴费指南》,用通俗语言解答流程问题。这些举措旨在传递“服务育人”的理念——正如书中对江南水乡“柔美与力量并存”的刻画,财务工作亦需刚柔并济,在严格制度中融入人性化关怀。
五、文化自信:以财务之力助推中医药文明传播
《这里是中国3》将中华文明定位为“全球化的参与者与贡献者”。作为中医药高校的财务管理者,我们肩负着更特殊的使命:以资金保障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校设立“中医药国际交流专项基金”,支持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与学术合作;通过预算倾斜,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工程。这些实践,正是对书中“文明互动”篇章的呼应——如同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我们以财务之力架设文化桥梁,让中医药智慧惠及全球。
《这里是中国3》的结尾写道:“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高校财务工作者,我们既是文明的传承者,亦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制度为基、以创新为翼、以服务为本,在财务治理中践行文化自信,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为华夏文明的赓续添砖加瓦。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有感
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党支部 于成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青年干部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引领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从古老的四大发明到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从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到独特的民俗风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新时代,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河南卫视打造的一系列文化节目,从《唐宫夜宴》中灵动的唐俑,到《洛神水赋》里飘逸的洛神,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光彩,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青年干部应主动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理解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推动文化创新,做文化发展的引领者。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火爆出圈,将古老的故宫文化与现代创意设计相结合,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既传播了文化知识,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青年干部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新路径。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要学会结合时代需求创新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符合主流价值的新时代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做文化传播的推动者。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青年干部要积极投身于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增进文化互鉴。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外语等方式,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比如,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发展以及青年人的风采。开放包容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青年干部应具备全球视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了解国际文化动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弘扬时代精神,做文化担当的践行者。文化使命不仅是文化领域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年干部要将文化使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在学习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钻研传统文化、了解多元文化;在工作中,策划并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生活中,关注文化热点问题,为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传递正能量。例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传播文化知识,关爱弱势群体;在环保行动中,倡导绿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实际行动落实文化使命。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让我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石,以勇于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交流为桥梁,以践行担当为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让文明之光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里是中国3》读后感
招生就业处党支部 宋挺
翻开《这里是中国3》,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华夏大地深度探索之旅。作者以山河为经,以文明为纬,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图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川的壮美,更是文明的光芒;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文化自信的力量。这是一次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想盛宴。
一、溯源: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
书中展现的传统文化,从古老的建筑艺术到精美的传统工艺,从深邃的哲学思想到独特的民俗风情,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良渚古城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圣地,城墙、水坝等遗迹见证着远古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与工程技艺,彰显出中华民族早期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万里长城蜿蜒于群山之巅,它不仅是一道抵御外敌的军事防线,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莫高窟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和一尊尊庄严的佛像,承载着千年的佛教文化与艺术传承,跨越时空,诉说着不同朝代的信仰追求与审美意趣;苏州园林如诗如画,在咫尺之间营造出天地自然的意境,蕴含着中国人对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这些文化瑰宝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觉醒:于文化厚土筑牢自信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坚守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奋进:以文化力量助推国家复兴
实现国家复兴,文化强国建设是重要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拥有繁荣昌盛的文化。在迈向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文化产业为载体,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
四、担当:助力中医药传承发展新征程
作为一名中医药人,从《这里是中国3》对传统文化的呈现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医学智慧和人文精神。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到《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再到青蒿素的发现拯救全球数百万生命,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药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中医药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挖掘,深入领悟其中的医学精髓,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培养高层次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既精通中医药经典理论,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他们能够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里是中国3》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华文明的新窗口。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中华文明的光芒,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实践者,用行动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