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突出抓好机关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深化“六型模范机关”建设,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机关党委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红岐论坛”专栏。专栏主要展现机关各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示机关党员干部成长进步过程中的所学所获、所感所悟等,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踊跃参与,积极投稿,为机关党建注入新活力。
6月18日下午,机关党委举办“初心课堂”暨警示教育会。会上集体观看了《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专题片和《“风险”——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警示录》。会后,90后年轻干部结合自身岗位撰写心得体会60余篇,现选登部分心得体会,在“红岐论坛”予以刊发,希望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堤坝,真正做到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进一步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观“初心课堂”悟育人使命:以清正之姿护航青年成长
团委党支部 胡晓飞
观看“初心课堂”警示教育片后,深受触动。那些曾经肩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党员干部,在权力与利益的迷雾中逐渐迷失方向,从“为民服务”的践行者沦为“以身试法”的警示者。他们的蜕变轨迹深刻印证了一个真理:理想信念的堤坝一旦失守,人生的航船便会偏离航向。作为一名高校共青团干部,面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我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唯有以反面案例为镜鉴,以初心使命为灯塔,方能在育人路上行稳致远。
一、铸牢思想之魂,在对标看齐中坚定方向
警示教育片中,许多违纪违法者在忏悔时都提到“放松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滑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思想防线的稳固与否,直接决定着行动的偏差与否。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理想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指引前行的行动指南。一旦精神之“钙”缺失,就会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迷失自我。
高校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使命。我们面对的青年学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往往源于身边教育者的言行示范。因此,我将以此次警示教育为契机,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必修课,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筑牢信仰之基;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行动自觉,在带领学生走访革命老区、聆听英模故事时,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让自身成为红色精神的坚定信仰者、自觉践行者。
二、严守纪律之尺,在履职尽责中守护初心
共青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连着育人初心,关乎青年成长。在审核社会实践项目时,我们批注的每一个“通过”或“修改”,都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知;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我们制定的每一项流程,都可能塑造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正如片中案例警示的那样,“小节失守” 往往始于“人情往来”的松动,“底线崩塌”常常源于“下不为例”的侥幸。
在团委构建的“233”实践育人工作格局中,各学院打造的“一院一品”项目之所以能屡获省级荣誉,成为学生成长的“练兵场”,核心就在于坚守“实践育人”的纯粹性——不掺杂人情因素,不偏离育人导向。比如中医学院“杏源”实践育人项目,让学生在为村民把脉问诊中领悟“医者仁心”;针灸推拿学院的“针心灸行”育人品牌,让学生在数百次社区服务中践行“守正创新”。这些项目的生命力,正源于审核时始终坚持“专业契合度、社会价值度、育人成效度”三维标准,杜绝“人情项目”“注水项目”。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核机制,用“专业标尺”替代“主观印象”,让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检验;在带队实践时带头遵守纪律,以“铁面无私”的坚守,守护实践育人的净土。
三、践行育人之本,在知行合一中传递力量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青年学子是传承瑰宝的生力军。我们组织的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重要载体。在“岐黄驿站百千万行动”中,学生们带着针灸针、中药包走进偏远乡村,用所学知识为老人缓解病痛、为村民普及养生知识,那一刻,他们眼中的光芒让我明白:育人者的使命,就是让青年在服务社会中读懂“医者担当”,在传承文化中坚定“复兴之志”。
但片中案例也警示我们:若育人者自身作风不正,再优质的活动也会变味。倘若在组织实践时计较个人得失,把公益活动变成“形象工程”;倘若在指导学生时言行不一,要求学生“甘于奉献”却自己“追名逐利”,不仅会消解教育的公信力,更会在青年心中埋下“功利主义”的种子。这是我们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作为共青团干部,我将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在每一次活动中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职业素养赢得信任,用坦诚态度带动学生成长。
警示教育片的落幕,不是思考的终点,而是行动的起点。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共青团干部,我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不松懈、在纪律上不越线、在行动上不跑偏,用清正廉洁的作风为青年学子树标杆,用真抓实干的担当为育人事业添砖瓦,让初心在育人实践中绽放永恒光芒。